發布日期:2022-04-20 點擊率:31
IDE是英文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叫做“集成驅動器電子”, 它的本意是指把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起的硬盤驅動器。通常我們所說的IDE指的是硬盤等設備的一種接口技術。
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當前PC(個人電腦)機使用的硬盤大多數都是IDE兼容的,只需用一根40線電纜將它們與主板或接口卡連起來就可以了。把盤體與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減少了硬盤接口的電纜數目與長度,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強,硬盤制造起來變得更容易,因為廠商不需要再擔心自己的硬盤是否與其它廠商生產的控制器兼容,對用戶而言,硬盤安裝起來也更為方便。
當前,在低檔的入門級服務器上有很大一部分采用IDE接口,這樣做的好處是價格低廉,對一些性能要求不是很高的環境是不錯的選擇。但采用IDE接口的服務器也有著嚴重的缺陷,那就是速度瓶頸、不能實現熱插拔、很難實現數據的可靠性保護,雖然當前很多服務器廠商也都推出了基于IDE 的RAID(磁盤冗余整列,一種對硬盤數據的可靠性保護方式)方案,但這也僅僅局限于小流量的數據,而對于大流量的突發性的數據要求就顯得無能為力了。也正式基于這樣的情況,所以當前服務器仍然以穩定、傳輸速率高的SCSI接口為主。
小型計算機系統接口(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是一種用于計算機及其周邊設備之間(硬盤、軟驅、光驅、打印機、掃描儀等)系統級接口的獨立處理器標準。SCSI標準定義命令、通信協議以及實體的電氣特性(換成OSI的說法,就是占據物理層、鏈接層、套接層、應用層),最大部分的應用是在存儲設備上(例如硬盤、磁帶機);但,其實SCSI可以連接的設備包括有掃描儀、光學設備(像CD、DVD)、打印機……等等,SCSI命令中有條列出支持的設備SCSI周邊設備。理論上,SCSI不可能連接所有的設備,所以有“1Fh - unknown or no device type”這個參數存在。
最初的SCSI標準的最大同步傳輸速率為5MB/s(SCSI-1,又名Narrow SCSI,1986年,最大支持7個設備,時鐘頻率為5MHz),后來的SCSI II 規定了2種提高速度的選擇。一種為提高數據傳輸的頻率,即Fast SCSI(1994年,最大支持7個設備),由于頻率提高一倍,達10MB/s(10MHz);另一種提高速度的選擇是傳輸頻率提高一倍的同時也增大數據通路的寬度,由8位增至16位。即Wide SCSI,其最大同步傳輸速度為20MB/s (時鐘頻率為10MHz,1996年,最大支持15個設備)。1995年左右出現了第三代SCSI,但沒有統一標準:1. 最大同步傳輸速度達到20MB/s的Ultra SCSI(又稱為Fast-20 SCSI,時鐘頻率為20MHz);2.最大同步傳輸速度達到40MB/s的Ultra Wide SCSI(同1);3.最大同步傳輸速度達到40MB/s的Ultra2 SCSI(又稱為Fast-40 SCSI,時鐘頻率為40MHz,1997年)。稍后,又出現了一些更新的SCSI標準:1. 最大同步傳輸速度達到80MB/s的Ultra2 Wide SCSI(時鐘頻率為40MHz);2.最大同步傳輸速度達到160MB/s的Ultra 3 SCSI(又名Ultra-160或者Fast-80 Wide SCSI,時鐘頻率為40MHz加雙倍數據速率,1999年)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同步傳輸